在近日的“2014光伏領袖峰會”上,保利協鑫執行總裁舒樺和英利集團首席技術官宋登元力撐晶硅,直指薄膜路線薄弱之處。 保利協鑫執行總裁舒樺表示,經過十年多的發展,晶硅的轉換效率提升,現在已經超過23%。薄膜技術也在成長,隨著轉換效率和使用壽命問題的
“對于光伏技術發展最重要的是材料支撐”。此外,宋登元還提出,原材料的供給是非常重要的問題。晶體硅在地殼中占27.1%,而薄膜電池用的材料,比如鉻、鎵、銦、硒都是地殼中非常稀有的元素,特別是銦。按照國家規劃的太陽能光伏發電規模,如果大規模發展薄膜技術,材料的可支撐性是問題。
近期走晶硅路線的多家光伏企業人士發言中頗多直指薄膜之語,眼看國內市場政策日益明朗,即將紅火放量,卻見光伏圈內戰炮火再起。多發炮彈指向之處,隱約可見的就是眾所周知力推薄膜技術的漢能。
近日剛入選福布斯“中美創新人物榜”的漢能控股集團主席李河君已經立志要在薄膜領域“領先一把”。漢能在過去兩年接連將薄膜太陽能企業德國Solibro,美國MiaSolé,Global Solar Energy和Alta Devices收入麾下,并對外表示,其銅銦鎵硒(CIGS)組件量產轉化率已達15.7%,獲得美國國家可再生能源實驗室(NREL)認證的最高轉化率達到20.5%。砷化鎵(GaAs)單結電池片轉化率為28.8%、雙結電池片達到30.8%,漢能集團稱,這也是薄膜太陽能電池技術轉換率最高的世界紀錄。
李河君多次強調,未來太陽能的創新應用在于“移動”,光伏一體化主要是指薄膜。晶硅沒有優勢,是過渡性產品,薄膜化,柔性化才是未來的發展方向。漢能希望薄膜組件可以縫在衣服上,嵌入背包中,人類將能夠像綠色植物、像“葉綠素”一樣,直接利用太陽能。
雖然薄膜路線一直受到各種質疑,但漢能與特斯拉在電動汽車充電站領域的合作,或許給人帶來了更大想象空間。漢能作為首家和特斯拉達成合作協議的中國充電站供應商,將利用其薄膜柔性光伏系統為特斯拉建設首批位于北京的兩座充電站,并在上海嘉定汽車城提供第一座超級充電站建設,在未來還將陸續建設共七大超級充電站網絡。
“有多種技術路線才能造就技術多樣化,造就競爭,這樣才能推動成本下降。關鍵問題是,哪一種技術能夠很快把成本降下來,也就是把每千瓦的光伏組件變成系統,發成電的成本降下來”。雖然目前各種技術路線非常多,但哪些能真正產業化,能被市場接受,“看市場表現大家就非常清楚了”。英利集團首席技術官宋登元在峰會上這樣總結。
作者: 來源:新浪財經
責任編輯:gao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