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環股份的吉瓦級光伏電站藍圖一度讓市場情緒高漲,也令牛明對公司二級市場表現充滿信心。但讓他苦惱的是,自打中環股份宣稱將光伏發電度電成本降至0.4元的那一刻起,他所到之處接觸的眾多業內專家均對這一目標短期內實現的可能性不看好。
這也是記者采訪過程中的普遍反映。綜合業內專家向記者介紹的情況,早在
中環股份的吉瓦級光伏電站藍圖一度讓市場情緒高漲,也令牛明對公司二級市場表現充滿信心。但讓他苦惱的是,自打中環股份宣稱將光伏發電度電成本降至0.4元的那一刻起,他所到之處接觸的眾多業內專家均對這一目標短期內實現的可能性不看好。
這也是記者采訪過程中的普遍反映。綜合業內專家向記者介紹的情況,早在幾年前國內光伏行業如日中天的時候,激情滿懷的業界巨頭就紛紛立志要加快推進光伏度電成本迅速下降,但那個時期“1元/度”一直是業內共赴的目標,隨著全產業鏈產品價格在兩三年時間內斷崖式的下帖,目前廣被業界認可的度電水平最低可降至0.7元-0.8元。但業界的一個基本共識是,要實現光伏發電度電水平與火電相當,進入真正的平價上網時代,至少要等到2020年以后。
“中環股份的創舉一旦實現,意味著要引領中國光伏行業跑步進入‘平價時代’,這的確讓人不可思議。”資深光伏行業研究員王海生對記者表示,光伏行業主流技術路線一直存在著多晶硅與單晶硅之間的較量,兩者的區別就在于后者擁有高出前者的轉換效率,但也同時伴隨著高出前者的成本。在“成本為王”越發成為行業鐵律的背景下,單晶技術始終無法取代多晶的地位。他認為,中環股份潛心研發的高效單晶硅技術,即便能實現效率的跨越式提升,最終也可能無法伴隨成本的下降。
按照中環股份方面的對外介紹,中環股份核心的技術優勢是將制造單晶硅片傳統的直拉(CZ)技術與公司固有的區熔(FZ)技術成功耦合成其獨創的直拉區熔技術(CFZ),在實驗室狀態下已實現24%到26%的光電轉換效率,并且利用這一優勢再與Sunpower已推廣應用的C7低倍聚光光伏發電系統融合,在降低系統成本中實現發電量的提升。
盡管外界對于作為半導體行業翹楚的中環股份在區熔單晶硅片的技術優勢普遍認可,但關于高轉換效率與低成本之間如何良性匹配的邏輯,業內人士依然普遍存有疑問。王海生指出,中環股份自2012年宣布打造吉瓦級聚光光伏電站計劃至今,并未公布關于度電成本構成的相關數據,外界也無從探究。
唯一可以作為理論依據的是,國際權威光伏市場研究機構SEMI聯合中國光伏行業協會兩年前發布的《2013中國光伏產業發展報告》中提出一個說法:“光伏產品轉換效率的提升可以直接降低系統平衡成本,組件效率每提高1個百分點,系統平衡成本可下降5到7個百分點”。在此理論下,看多中環股份的市場人士認為其組件轉換效率較常規多晶組件高出30個百分點,因此成本可實現一倍以上的降低。
作者: 來源:中國證券報
責任編輯:wutongyuf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