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2年開始,美國已經對帶有中國制造的太陽能電池的組件征收額外關稅。太陽能電池是構成組件的最后一個重要部件。但是,許多生產商紛紛通過使用別處——尤其是臺灣——制造的電池來避稅。太陽能世界工業(美國)公司是一家德國企業的分支。目前的訴訟是該公司為了彌補這個漏洞所采取的一種措施。的確,周五的判決中涵蓋了臺灣電池,并決定對它們加征27.59%到44.18%的關稅。
然而,許多事情仍然懸而未決,為太陽能市場注入了一種令人不快的不確定性。
“對于行業而言,最重要的是獲得穩定的產品供應鏈,產品定價應該很明確,而且有效期不應僅限于今天、未來一周或一個月,而是能持續到2015年到2016年,”英利綠色能源美洲分公司(Yingli Green Energy Americas)的執行董事羅伯特·彼得林(Robert Petrin)說。“接下來,要到哪里去找這種確定性呢?”
考恩公司(Cowen &Company)的分析師羅伯特·斯通(Robert Stone)認為,由于中國太陽能組件價格上漲,那些同時生產和安裝太陽能系統的公司——比如設在加州圣何塞的SunPower——可能會更具競爭力,因為從長期來看,能效較高的設備能夠節省開支。
但他告誡,這起貿易案有損整個太陽能行業。該行業需要持續降價,因為高額補貼將在2016年后減少。
“完全是白費力氣,”他說。“最后會上演的一幕是,如果中國制造的產品被貿易壁壘擋在了門外,那么其他一些海外產地,或者墨西哥之類的地方,將成為下一個最佳選擇。”
盡管太陽能領域的分析人士和高管表示,他們預計發展不會停滯,但圍繞定價的不確定性已經動搖了部分項目,尤其是計劃向公用事業企業出售電力的大型新太陽能發電廠。
GTM Research的舍勒·卡恩(Shayle Kann)表示,漲價正好發生在市場的大規模應用端處境尤其艱難的時候,因為太陽能開發商之前一直在與公用事業企業簽訂低價售電協議,如果設備成本上漲,這些協議會變得難以履行。
在中國,盡管對美國市場的依賴已有所減少,但關稅即將再攀新高的可能性讓整個行業憂心忡忡,并正促使至少一部分高管考慮將生產轉移到其他地方去,比如美國。現有關稅已經限制了中國面向美國的太陽能組件銷量,使其在中國的行業全球銷量中所占的比例不足十分之一。
上海投資分析機構申銀萬國證券研究所(SWS Research)的太陽能行業分析師韓啟明表示,如果不加征關稅,在今年約為50億瓦規模的美國市場中,中國生產商將占據20至30億瓦。相比之下,供應中國市場的幾乎均為本國生產商。中國是全球最大的太陽能組件市場,今年的規模將達140億瓦。中國生產商每年還分別向歐盟和日本出口50億瓦,并向泰國等市場出口較少量的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