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年履約順利過關
根據廣東省發改委氣候處消息,截至7月15日,廣東省有182家企業完成履約,未完成履約的企業僅有兩家。
目前,廣東省發改委方面正在向省政府上報違約企業的名單,這兩家違約企業除了面臨扣除2倍未清繳配額及五萬元的違約罰款外,因為此前也未提交排放報告,還要將被處以未提交報告的罰款。
除此兩家企業之外,廣東首年履約工作已經順利過關。
在這一履約年中,廣東省碳排放交易共成交1231萬噸,累計成交金額7.32億元。其中,有償競價平臺累計發放1112萬噸,成交金額共6.67億元,碳市場成交119萬噸,共成交6532萬元。
其中,一級市場在廣東碳市場中起著關鍵性作用,廣東已形成全國規模最大的一級市場。2013年,廣東碳交易一級市場交易量比重為90%,成交金額比重91%。一級市場優勢顯著。
而同時,廣東二級市場則較為冷清。碳市場交易量還不到2013年碳排放交易總量一成,成交金額比重僅為9%。
廣東省控排企業來自于電力、水泥、鋼鐵、石化四個行業,其中大部分為國有企業。中央財經大學氣候與能源金融研究中心主任王遙表示,擔心未來配額不足而希望留存配額、未建立有效的碳管理體系、缺少專業性人才和政策不穩定四大因素使各個企業采取了觀望的態度,決策人員不愿承擔市場交易潛在的風險和責任。
而同時,履約后期逐步下跌、最后低于拍賣底價的配額價格也反映了企業對市場的判斷。“價格是和供需有關系的,企業如果比較容易買到配額,價格就低。像北京價格上漲,就是因為企業買不到,緊張,價格就漲到比深圳都高。因此廣東市場上配額供應還是比較多的。”中創碳投戰略總監錢國強說。
但是,這并不意味著二級市場成為“雞肋”。王遙建議,二級市場的發展重點應該是協議交易,以滿足企業履約的緊迫需求,而場內交易仍需要更多的培育時間,其建設重點應該是探索可行的非標化的衍生品,并適當引入社會投資者。
“本周二我們會開展培訓來增強企業碳資產管理能力,請一些先進企業和國外的專家過來,加強對企業的培訓和教育,如何買進賣出,對碳資產的意識和認識等。”陳毅軍說。
作者:張晴 危昱萍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責任編輯:wutongyuf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