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的夏都西寧
建成的50MW塔式太陽能熱發電項目
三江源腹地的人工草場
■核心提示:
●技術支撐察爾汗鹽湖固體鉀礦工業品位由8%降低到2%,由此新增鉀鹽經濟基礎儲量2.37億噸,實現“再造2.4個察爾汗鹽湖”
海西國家鹽湖特色材料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漸成規模。2013年,海西國家鹽湖特色材料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實現工業總產值784.2億元,工業增加值425.1億元,企業銷售收入508.4億元,凈利潤125.4億元。目前已構筑鉀肥基礎產業,鎂硼鋰綜合利用,天青石芒硝加工,鉀鹽、鈉鹽化工,精細化工五大產業體系、八大產品。鉀肥生產方面,氯化鉀產能達到600萬噸、硫酸鉀產能達到60萬噸、硫酸鉀鎂肥達到200萬噸;純堿產能達到600萬噸;燒堿產能達到120萬噸;鎂產品生產方面,金屬鎂產能達到10萬噸、鎂基合金達到10萬噸、高純鎂砂等系列產品達到30萬噸;碳酸鋰產能達到5萬噸;硼酸產能達到10萬噸;PVC產能達到230萬噸;硫化堿產能達到26萬噸。目前,基地內的企業數達到498家。構建了鹽湖資源綜合利用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
2011年到2013年,在科技部的支持下,青海鹽湖特色產業集群,獲科技部立項21項,省科技廳立項45項,共支持資金8638萬元。
圍繞柴達木鹽湖優勢產業,這里攻克了一批制約優勢礦產資源勘查及合理開發利用的關鍵技術。
察爾汗鹽湖,攻克了適應我國鹽湖低品位鉀礦特性的固體鉀礦浸泡式溶解轉化開采工藝技術,技術支撐察爾汗鹽湖固體鉀礦工業品位由8%降低到2%。
由此,新增鉀鹽經濟基礎儲量2.37億噸,實現“再造2.4個察爾汗鹽湖”。
同時,鉀肥生產鉀回收率由原來的55%提高到現在的63%,使國產鉀肥自給率提高10%以上。
在部省合作中,科技支撐了鹽湖產業的興起——利用鹽湖鎂資源,開發出了可用于汽車、家電和通訊器材的系列鎂合金;氫氧化鎂阻燃劑、高純鎂砂等產品的開發,已經取得了初步成功;鹽湖提鋰已被列入產業化項目;以10萬噸/年金屬鎂、50萬噸/年PVC、100萬噸/年純堿、10萬噸氯化鈣等項目為依托的鹽湖鎂鈉資源綜合利用一體化項目順利建設。
在一系列技術創新的支持下,青海正在悄然改變——
在這里,鹽湖資源開發,已由單純氯化鉀的生產,延伸到高附加值的氫氧化鉀、硫酸鉀、碳酸鋰、鎂鹽系列化工產品,乃至金屬鎂的全方位綜合循環開發利用。
這也就意味著,青海鹽湖產業鏈條逐漸形成。
不僅如此,科技還助推了更多新材料技術行業的發展。
解決了生箔復合添加劑的制備技術、表面處理工藝技術等產業化共性關鍵技術,自主研發了技術水平達到國內領先的專用高檔電解銅箔,產能達到2.5萬噸/年高檔電解銅箔,市場占有率達43%;
支持青海三工鎂業公司通過技術創新,自主研發試制出新型高電位鎂合金犧牲陽極、AS系列耐熱鎂合金、稀土鎂合金和含鋯鎂合金等系列產品,形成6.3萬噸/年鎂合金錠、棒材、犧牲陽極、擠壓型材的生產能力,構建了從礦山、硅鐵、原鎂到鎂合金及各種擠壓型材的一個完整的產業鏈。
一系列技術突破,推進了低附加值的普通鋼材,延伸生產出高附加值的高強度鋼拉桿和錨桿、高速鐵路軸承用鋼、風力發電軸承用鋼、高品質釬具鋼、高速鐵路機車用鋼等產品;
從電解鋁的生產延,伸到深加工出電子鋁箔、鋁型材、鋁合金型材等產品;
銅和廢雜銅被開發生產出光亮銅桿、電解銅箔等專用高檔產品。
建起一個“服務”“創新”的坐標軸:“綠色青海”圖景正在顯現
綠色經濟,綠色布局。
作者:馬悍德 來源:中國科技網-科技日報
責任編輯:wutongyuf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