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內國內光伏電站實施超200兆瓦,業務收入與利潤實現大幅提升;3年內國內光伏電站累計新增開發規模500兆瓦。”談及光伏板塊的規劃,國機集團下屬的江蘇蘇美達集團總裁蔡濟波信心滿滿。
在光伏行業跌宕起伏的當下,作為2010年才進入國內電站建設領域的“新兵”,蘇美達的自信從
提供解決方案 打出能源“組合拳”
青海牧區地域廣闊、山路崎嶇,靠單一的火電發電難以全面解決當地居民用電問題。利用地域特色,蘇美達在去年建造了2689套集合光伏、柴油、儲能發電為一體的小電站,“點亮”當地1萬多戶牧民生活。
從整個光伏產業鏈來看,產能危機、同質競爭、經營困境主要集中在組件制造環節,而下游應用市場尚未大規模啟動,成長和發展空間巨大。
在蔡濟波看來,集合光伏、儲能、風電、沼氣等在內的組合能源供應方案,正是針對下游應用市場做文章。不僅可以抵消外部因素影響,還可以加強技術創新和能源整合。比如集合多種能源,構建數據應用、消費智能管理平臺等。這是蘇美達目前新能源業務發展的主要途徑。
數據顯示,2013年,蘇美達光伏電站項目(系統集成)、能源系統業務的毛利空間達30%以上,實現從產業鏈低價值環節向高價值領域的轉移。預計2014年,蘇美達新能源業務營收將同比實現40%以上增長。
實業杠桿化 用市場撬動研發
在蘇美達新能源公司室外的草坪上,幾個小型機器人正按照設定好的路線鋤草。草坪修理好后,它們會自動回到角落里的光伏充電樁進行“休整”。蔡濟波告訴記者,蘇美達光伏出口歐洲后,發現北歐人少地大,市場非常需要這種以光伏發電為基礎的割草機器人來完成家庭院落的打理工作,于是聯合東南大學進行研發制作而成。從去年底推出至今,割草機器人在歐洲訂單達到8000多臺。
“把實業做精、做強,把精力用在用戶反饋,自主研發上。否則今天的擴張就會成為明天的挑戰。”蔡濟波說,把實業當做一個杠桿,便會發揮出四兩撥千斤的作用。近年來,蘇美達通過市場對于企業發展的創新驅動作用開發產品,已經形成了自主產能250兆瓦、控制產能400兆瓦,80%實現自動化工藝的太陽能組件生產制造格局。在大宗商品價格跌宕起伏、市場環境持續惡化的形勢下,蘇美達利用轉型創新,光伏板塊保持平穩增長。
“基于模式的創新,未來3年,蘇美達國內光伏電站將實現累計新增開發規模500兆瓦,開啟新能源發展新時代。”蔡濟波說。
作者:張辛欣、葉超 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wutongyuf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