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人士還告訴記者,如果大棚或者魚塘項目臨近可以自發自用的地區,那么電價計算是:自發自用加上余量上網。根據該公司的測算,全國最好的自發自用補貼可以達到1.29元/千瓦時。“因此,上述新政策一旦實施,那么自發自用最多的魚塘、大棚等,將獲得最大的收益。”
不過,航禹太陽能執行董事丁文磊對上述新政策也有其他理解。他表示,廢棄土地及灘涂等這類項目納入到當地標桿電價政策,可以看做是政府希望擴大分布式項目的定義,并為各方增加收益。
金融支持尚難一致
而在這份征求意見稿中,銀行支持也再次被點到。該意見稿建議,希望對分布式項目提供優惠的貸款利率并延長貸款期限,這也是此前投資者和業主們一直呼吁的。另外意見稿還建議,鼓勵地方政府成立用于光伏發電的公共擔保資金,為該區域內的光伏發電項目提供貸款擔保,鼓勵采用融資租賃方式提供融資租賃服務,并可以探索光伏產業投資資金。
不過,多位光伏上市公司高層都表示,金融支持政策執行起來要困難許多。
不少國內公司的分布式項目,并沒有把半年甚至1年的運行結果—發電量統計數據交給銀行,導致銀行難以信賴,加上此前光伏公司的銀行貸款問題屢次出事、銀行自身的風控變得嚴格等因素,今年的分布式融資幾乎無進展。而且,商業銀行幾乎很難給予長達5到10年的貸款,而光伏項目通常都會有很長的貸款需求,這是銀行難以滿足的。
另一方面,對于政府是否可能成立公共擔保基金,林洋電子一位高層則對記者說,這要看各地政府對此事的重視程度以及財政實力。目前光伏補貼是從財政部門的可再生能源基金中撥款出來的,如果各地沒有實際的分布式項目單列財政撥款計劃,就很難申請。
但是,從現有情況看,除了林洋電子等個別公司愿意自己掏錢或與電網三產企業聯合投資、推進分布式項目外,其他分布式項目的融資,可謂是舉步維艱。而國開行的態度雖比其他銀行要更好,但分布式項目體量小的這一特點,也難以引起國開行的足夠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