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謀篇布局?經濟全球化趨勢的不斷深入和發展帶來了全球資源的重新分配與調整,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展對外投資。世界經濟大國的對外直接投資規模都十分龐大,對外投資的規模是衡量一國經濟是否成熟的重要標志之一。中國企業對外投資既要保證一部分行業對外投資的持續性,為中國經濟持續發展保駕護航,為中國經濟轉型服務。而能源是發展國民經濟的命脈,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物資基礎。但能源供給現狀給我們敲響警鐘——去年,我國石油對外依存度已增長至近60%,天然氣也突破30%。所以,對世界能源資源進行戰略性投資,拓寬能源資源來源渠道,加大新能源投資是對外直接投資的重要任務。
政府應該給予適當的政策引導和支持。以德國為例,高緯度、日照時間不足等缺陷并不妨礙德國成為全球第一的太陽能市場,正是由于政府政策獎勵奏效,造就了上下游完整的太陽能產業鏈,使德國幾乎囊括全球近三分之一的太陽能市場。需要注意的是,在新能源發展中對經濟性的考量,但補貼比例應根據國家實際經濟情況而定。目前,包括西班牙、意大利等國在內的歐洲傳統光伏市場已經取消了對光伏裝機的補貼,其發展變得更加理性。而歐洲新興光伏市場如英國、法國等,亦不愿重蹈西班牙和意大利的覆轍,因此普遍政策激勵不足。對于中國,發展新能源是構建我國能源可持續發展體系的重要一環,但目前亟待解決的是趟出一條借助補貼但自生性強、經營模式具有可持續性的發展道路。
新能源的對外投資,應控制節奏。假如新能源對外直接投資速度過快,會使中國國內出現空心化現象。中國作為人口大國,如果沒有及時培訓升級勞動力,大量失業人口會造成嚴重的社會問題。同時,技術升級型對外直接投資過快亦會引發吸收不足等一系列經濟和社會問題。所以新能源的爆發,既要國際經濟環境有利時機,又要與國內投資實力及吸收能力相結合。政策還要有持續性,以減少偶然性因素帶給企業的風險。
就目前現狀來看,政治風險中的國家安全問題和法律風險中的合規合法問題是我國企業考慮“走出去”時亟需關注的兩個重要敏感性話題。對社會、環境以及企業利益相關者的責任都需要納入企業戰略、組織結構和經營過程中進行考量。
(作者系人民日報國際部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