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隨著我國光伏企業的布局調整,國外的“雙反”也開始“升級換代”了,今年美國第二次對中國晶體硅光伏產品發動“雙反”調查,并將調查范圍擴大至臺灣地區。
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研究員梅新育認為,這次雙反可以說是針對中國大陸企業做出的應對措施進行的圍堵。上一次雙反僅僅是針對一般貿易,直接從中國大陸出口的產品。這一次則把加工貿易和中國大陸企業在境外投資生產的這些東西,都納入雙反范疇,實際上針對的是國際貿易。
面對國外“雙反”的“窮追不舍”,也許中國光伏企業需要進行更深的思索,如何化被動為主動。對此,樊振華認為可以通過國際合作的形式來擺脫“雙反”紛爭。樊振華說:“通過國際合作,一方面可以化解在產品競爭過程當中的摩擦,另外一方面,自己整個的投資組合也能實現多元化,整體上化解這些貿易摩擦,或者其他的一些市場風險、政治風險等等。”
另外,開拓國內市場也被認為是一個解決之道。此前,正是因為國內市場沒有打開才造成了我國晶體硅產品長期依賴出口的局面。近年來,我國政府已認識到并開始著力支持光伏產業的發展。為打開國內光伏應用市場,首次將一個產業發展問題上升到國務院層面的會議上進行討論。受到格外重視后,國內又相繼出臺多項利好國內光伏市場啟動的政策。
《中國能源報》評論指出,一味遷就并非破除國際貿易壁壘的最佳解決之道。出臺強有力反制措施,同時強身健體、擴大國內市場的應用,才能阻止國內先進制造業外流,這其中國家的引導作用不容忽視。
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理事長石定寰則表示,在全球經濟形勢不穩定的情況下,貿易摩擦高發態勢很難避免。處在國際貿易相對弱勢地位的中國企業應更好地熟悉和適應國際貿易游戲規則,政府應與企業合力一起走出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