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9日,重慶碳交易市場正式開市,自此我國7家碳交易試點市場全部上線。預計2020年之后,全國的碳交易市場將正式交易。然而,隨著6月底第一期試點碳排放履約期的迫近,各試點出現延遲交卷狀況。
對此,業內人士仍認為,全國實行碳交易已是大勢所趨,石化企業應提高碳減排的重視程度,積極了解并
時間尚充足,化企應做好功課
羅銳
國家發改委官員在公開場合提到計劃用3年左右時間建立全國碳排放交易市場。對于尚未參與試點的石化企業來說,仍有較充足時間準備。石化企業應從核算和匯報、配額如何分配、履約等3個方面關注碳交易市場情況,逐漸培養自身的能力。目前全國7個碳交易試點地區全部正式運行,石化企業可以借此機會跟蹤各試點碳市場狀況。另外,中國石化企業也應當研究歐美等國家和區域碳市場中的能源和石化企業的經驗和教訓,逐步熟悉碳交易市場的游戲規則,部署應對未來碳交易市場的策略。
從技術層面開始,企業應當了解如何核算和匯報自身碳排放,了解自身所處行業的產品碳排放或者產品能耗先進值。若未來以基準法分配碳排放配額的話,企業的能效和碳效率水平越高,其在配合分配和履約中有更大的優勢。而對于那些對碳市場已經有深入了解的企業,則應跟蹤碳價格現狀和趨勢,更多在交易策略和手段上進行能力準備。
企業在了解碳交易市場和碳價的基礎上,為了分析碳價對自身經營發展的機遇和挑戰,就需要著手準備定量的分析方式和工具。比如企業的在新建項目在2016-2010年間投產,那么企業現在的決策就需要考慮屆時的碳政策和可能的全國碳市場會對新建項目產生如何的影響。企業在規劃新建項目時,就需要將碳價納入新建項目技術和經濟性分析決策中,要清楚新建項目的碳排放在什么水平上合適,新建項目可能獲得多少配額,新建項目在什么程度的碳價影響下有競爭優勢等等。此外,對于在運行的生產設施,也需要綜合全面地識別出各項能效和碳減排技術舉措,以及相應的成本和效益,企業再結合自身經營發展和外部政策環境,合理地安排實施減排舉措。
另外,國家發改委已在今年年初下發《關于組織開展重點企(事)業單位溫室氣體排放報告工作的通知》。通知中明確了2010年溫室氣體排放達到13000噸二氧化碳當量,或2010年綜合能源消費總量達到5000噸標準煤的主體需要強制匯報碳排放量。那么,在未來國家碳交易的設計中,已經被納入匯報制度中的企業將非常有可能會被納入全國層面的碳交易體系中。
作者:劉鵬程 來源:中國化工報
責任編輯:wutongyuf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