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中國臺灣號稱是一個民主社會,在民意高漲的壓力下,政府常常有凍結油價上漲的做法,特別是在選舉年。這一結果是臺灣中油賣得越多虧得越多,2012年稅前的虧損已經達到337億元新臺幣。臺灣中油盈利一向也低于民營的臺塑石化,臺塑石化基本上都是有盈余。臺灣中油基本上歷年都是虧損,中油自己的說法是如果不要承擔這些負擔,它會有盈余。
臺塑石化在2010年之前外銷曾經高達70%,所以有人批評說臺灣中油沒有照顧到島內的石油需求。2010年,臺灣中油開始減少外銷,不過目前外銷比例還是達到四成以上。中國臺灣油價大概是韓國、日本的60%。
臺灣中油的資產報酬率或者股東權益報酬率都低于大陸的主要石油公司,主要原因是臺灣中油偏重零售汽油等,所以它的獲利能力并不很高,另外政府常常凍結油價上漲。相比較而言,大陸對國有石油公司的補貼遠高于臺灣中油,大陸不會讓石油公司負擔差價的虧損。但是如果算人均營業額,臺灣中油是遠超過中石化和中石油,這也反映出如果臺灣能源稅制更加公平的話,臺灣中油是蠻有競爭力的。
臺灣石油99%仰賴進口,大陸原油外依存度也已經達到57.5%。2013年第四季度,中國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石油進口國了,現在每天進口260萬桶。另外兩岸依賴的能源通道的風險一直在上升。兩岸需要重視石油安全。
我想呼吁一下兩岸在石油項目上加強合作。過去兩岸有很多探勘合作協議,大陸也把一些探勘后的權益轉讓給臺灣中油,這是值得肯定的。很多人也提到頁巖油、頁巖氣,雖然大陸有很豐富的礦產,但是提煉效率還是美國最高,兩岸在材料科學、化工可以互相支援。兩岸將來的合作除了探勘以外,可以考慮朝向技術合作。
俞肇熊(香港珠海學院商學院院長):制定污染稅應綜合考慮
制定出最適當的污染稅是有條件的。我覺得做任何一個政策研究,包括環保政策、氣候政策,你一定要把相關的其他部門的政策放進去一起看,以達到一般均衡。
污染稅最大的效果是控制污染,但是它另外還有一個相應的效果是增加政府稅收。稅收之間可能有取代性,如果政府有一個預算,它有一定的支出需求的話,某一方面的稅收減少了,比如關稅稅收減少(因為WTO的規定),你就要動腦筋開發其他的稅收,比如中國以后可能要考慮房地產稅,這也是一個稅收的來源。
制定出最適當的污染稅是有條件的。我覺得做任何一個政策研究,包括環保政策、氣候政策,你一定要把相關的其他部門的政策放進去一起看,以達到一般均衡。不然你單單做局部的政策,所謂的最優是有偏差的,跟真正的最優是有落差的。所以你一定要把有關部門的生產或經濟的活動以及它怎么影響環保能源,這些都要放進去。
在一個很簡單的模型里面,像中國歡迎國外投資進來,市場去制造商品,制造商品的同時也制造了污染。那怎么做呢?邊際污染的損害對我們消費者來講是有辦法內部化的,就是用商品稅。
(作者系《東方早報·上海經濟評論》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