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多位業內專家向記者表示,當前可再生能源的補貼是不可缺少的。
廈門大學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說,“可再生能源發展前提肯定要靠補貼,不靠補貼沒法活下去,我的觀點是補貼在前期盡可能多一點。應該一開始高補貼,然后逐年往下調。”
他認為,如果一開始就讓企業承擔全部費用,那么就沒有資金去發展相關的技術,研發就不會有突破,所以剛開始補貼盡量多一點,把更多的資金引入進來,這樣才能不斷投入。
浙江太陽能行業協會秘書長沈福鑫認為,國家政策推動是光伏應用的啟動,不是生產。上網電價的補貼,充分發揮國內應用市場,起到拉動作用。
中國能源網首席信息官韓曉平表示,“全球基本都給予可再生能源補貼,比如德國有碳稅的機制,用煤要交碳稅,這樣可再生能源才能競爭,補貼很有必要。”
但張寶國還是強調,“從降低風電、太陽能成本的角度來分析,補貼補在哪個環節,我認為也是可以研究的。例如為了減少財務成本,能不能給風電、太陽能貸款定向降準,新能源貸款能不能也給予定向降準,或者給予補貼貸款,延長貸款期限,延長折舊年限,這些措施也能夠降低發電成本,不是一定要補在電價上,如果采取這些措施,同樣能夠降低發電成本,這就是所謂軟成本和硬成本的關系。”
他說,在電價上要逐步做到比其他能源的發電有競爭力,風電和太陽能發電,能不能做到和燃煤發電價格有競爭力,這是我國新能源能不能發展起來的很大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