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包括英利、阿特斯、晶澳、晶科等國內光伏企業均有在海外建廠的計劃。其中,晶澳已經在南美建設了一期150兆瓦的組件產能。
此外,一位光伏企業高管稱,一旦美國市場徹底被拒之門外,歐洲市場或將重新受到重視。
2012年9月,在繼美國第一次“雙反”之后,歐盟也啟動了針對中國光伏企業的“雙反”調查。根據終裁結果,中國光伏企業被征收27.3%~64.9%不等的反傾銷稅。
但與歐盟簽訂價格承諾的企業將免于征收反傾銷稅。最終,中國有121家光伏企業與歐盟簽訂了價格承諾協議。
根據協議,中國輸歐光伏產品每年總量不得超過7GW(700萬千瓦),價格不得低于每瓦0.56歐元。
2013年8月6日,“價格承諾”協議開始實施。同時,對歐盟出口實行配額制,具體由中國機電產品進出口商會牽頭進行,確定當年企業的出口數量,制定分配方案,提交全體價格承諾企業審議通過。
在全部歐盟配額中,將承諾協議規定的年度出口數量的60%按照企業對歐盟出口光伏電池組件占中國對歐出口光伏電池組件的份額進行分配。其中,30%按照歐盟反傾銷調查期 (2011年7月1日至2012年6月30日)的出口份額計算;30%按照2012年7月1日至2013年3月31日的出口份額計算。
此外,30%配額則作為鼓勵和重點支持份額分配給參加行業抗辯企業。而余下的10%優先用于扶持出口規模較小企業。即對分得年度份額不足2MW的企業補足到2MW;剩余部分用于支持自有品牌、科技含量高、財務狀況良好的光伏電池出口。
當時,配額制引起了廣泛的爭議,被認為是保護大廠商的利益而犧牲中小企業的利益。
但隨著美國第一次“雙反”并沒有像預期那樣迫使中國企業退出美國市場,中國公司在美國市場的份額反而越來越高,再加上亞洲市場的爆發,對歐洲市場的依賴程度也隨即越來越低!笆潞蟀l現,這個分配基本上沒有什么意義。因而0.56歐元的價格遠高于當地市場價格,根本不掙錢,不用去搶,因為根本賣不出去!鄙鲜銎髽I高管稱。2013年,中國光伏企業總共完成的歐盟配額不足50%,也就是不到3.5GW。
如今,隨著進入美國市場的最后一條路被堵死,歐洲“配額”或將重新成為“香餑餑”。“不過問題的關鍵還是價格有點高,若中國公司能夠進一步降低成本,歐洲市場的另一半配額至少可以彌補一般美國市場的量。”上述企業高管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