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蘇州阿特斯、河北英利、江西賽維等國內光伏龍頭企業,主打產品均是約1.5平方米的鋁框光伏組件,整體呈深藍色,外觀上十分接近。此類產品雖被細分成了多種規格,但細看產品說明,性能差別有限。而在中小光伏企業,往往只有一種“大路貨”打市場。
自2007年起,中國光伏元件產量躍居世界第一,且生產成本下降速度居于首位。由此,中國光伏元件價格一直是全球市場的風向標。在同質化競爭現象嚴重、產能過剩的情況下,全行業在價格上“一路走到黑”,最終招致“雙反”。
中國光伏產業聯盟秘書處王世江博士說,從2011年三季度開始,在全球光伏產能嚴重過剩的背景下,我國中小型光伏企業挑起了價格戰,并最終在2012年年底形成全行業虧本銷售的惡果。“2012年年底時,我國的光伏組件成本約為0.7美元/瓦,當時銷售一瓦組件,企業就要虧損10美分”。
中國光伏產業聯盟秘書長王勃華說,光伏元件價格雖然跟隨成本逐步降低,但始終維持著30%的利潤率。這就使業界價格戰此起彼伏。
最好的時期:光伏將迎來技術突破
光伏產業與傳統化石能源競爭的關鍵是價格和成本,由于光伏發電的價格高于常規能源,因此市場主要依賴于國家對光伏發電的政策補貼。近幾年來,中國晶體硅光伏組件制造技術取得了巨大進步。
圍繞著降低成本的各種研究開發工作取得顯著成就,表現在晶硅原材料制備技術取得巨大突破,硅片厚度持續降低、電池效率不斷提升等方面,在短短幾年時間,光伏發電成本下降幅度遠超市場預期。
首先,硅片厚度持續降低。降低硅片厚度是減少硅材料消耗,降低晶體硅太陽電池成本有效技術措施之一。30多年來,太陽電池硅片厚度從20世紀70年代的450~500微米降低到目前的180~200微米,降低了一半以上,對太陽電池成本降低起到了重要作用。目前,國內優秀企業電池片厚度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180微米。在不提高碎片率的前提下,如果太陽電池厚度從180微米降到160微米,太陽電池硅用量可減少10%,組件成本可下降6%。
其次,電池效率不斷提高。單晶硅電池的實驗室效率已經從20世紀50年代的6%提高到目前的25%,多晶硅電池的實驗室效率達到了20.3%,先進技術不斷向產業注入,使商業化電池技術不斷得到提升。目前量產的晶體硅電池的效率達到14%~20%(單晶硅電池16%~20%,多晶硅14%~16%)。晶體硅電池的效率提高1%,發電成本可下降6%。
光伏發展的終極目標是實現平價上網,傳統能源目前的度電成本在0.4元附近。隨著光伏技術持續發展,2014年度電成本已經提前3年實現,且當前行業度電成本普遍已達到0.7~0.8元,這意味著當前的光伏技術已經達到了一個“臨界點”。這個臨界點一旦突破,市場需求可能呈現幾何級爆發,其替代能源甚至主力能源的時代將提前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