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能仍過剩
去年年底,工信部旗下研究機構賽迪智庫發布了最新報告,指出由于目前國內光伏市場過快擴大,2014年我國光伏產業恐將面臨新一輪產能過剩。去年12月初,德勤也得出了類似的結論。其在發布的《2013中國清潔技術行業調查報告》中指出,從目前中國光伏整個產業鏈來看,無論是上游制造業還是下游電站開發,產能過剩的矛盾依然十分突出。
有業內人士指出,中國光伏行業要迎來真正的春天最迫切解決的還是產能過剩問題。
所謂光伏行業的產能過剩指的是劣質產能過程,光伏行業的優質產能并不過剩,因為全球光伏市場安裝總量每年都在增加。國家相關政府部門已經看到這一點。就在國家發改委補貼政策落地之前,工信部也在網站上公布了《光伏制造行業規范條件(征求意見稿)》,提出了一系列和質量相關的新“標準”,如在生產規模和生產工藝方面,要求產能規模和產品質量達到一定標準,每年需投入研發及工藝改進費用不低于銷售額的3%且不低于1000萬元,對新建和改擴建企業及項目的產品提出了更高的質量要求;在質量管理方面,企業應通過ISO9001質量管理體系認證,組件使用壽命不低于25年,質保期不少于10年。信達證券的分析報告認為,這些政策將促進落后產能的淘汰,利于大企業通過自身技術、規模上的優勢提升產業集中度,光伏產業下一步將會在產能過剩方面繼續“對癥下藥”,加快“瘦身”步伐。
全行業不僅產能過剩的問題未解決,正常的兼并重組也還沒有完成。 “一般來說,應該是行業前幾位的企業去整合一些沒有競爭力的企業,而實際情況是‘蛇吞象’了。 ”天合光能董事長兼CEO高紀凡表示。他認為,可能在未來三到五年內,中國光伏產業會產生一些不健康的因素,亂象繼續發生。光伏產能一般是七年一個小周期,估計到2017年,國內三至五家的光伏企業將占市場80%的份額,其他企業建立配套的系統,光伏行業才是健康發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