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內謹慎樂觀
雖說種種跡象表明,光伏產業正逐漸走出“寒冬”;但距離真正的“春天”恐怕還有一段距離。
去年7月15日,國務院辦公廳出臺了《國務院關于促進光伏產業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提出2013年到2015年,年均新增光伏發電裝機容量1000萬千瓦左右,到2015年總裝機容量達到3500萬千瓦;此外,電站補貼由全國統一價變為3類地區不同價格,讓補貼更為合理。對此,業內人士分析,此前國家對光伏電站的補貼為建設性補貼,即投資者在建設時就可申請補貼;而這次國家發改委出臺的補貼政策,是鼓勵更多的實際發電,所以按照實際發電量進行補貼。同時,此次光伏發電政策的出臺,通過價格杠桿促進光伏發電項目合理布局,也有利于激勵光伏企業降低成本。
然而,不少專家表示,盡管有激勵政策,光伏產業全面復蘇還有待時日。去年8月14日,中國工信部網站發布《2013年上半年我國光伏產業運行情況》,上半年中國光伏發電新增裝機總量為2.8吉瓦,其中1.5吉瓦來自去年第二批“金太陽”和光電建筑工程,1.3吉瓦為大型光伏電站。顯然,光伏市場仍然牢牢掌控在政策之中,后續市場容量取決于政府規劃情況和補貼力度的實施情況,光伏產業的大面積“回暖”還需3年至5年。
深入分析不難發現,光伏產業的重心正悄然在產業鏈之間轉移。 2013年中旬開始,隨著歐美各國“雙反”爭端的漸趨平靜,管理層相繼出臺鼓勵太陽能應用的政策,中國光伏業又迎來了新一輪投資熱潮,但與以往不同的是,此輪焦點已由產業鏈中游的組件、電池片下移至下游的電站開發,10兆瓦-100兆瓦規模的地面電站則受到了資本更為猛烈的追捧。據不完全統計,2013年5月以來,僅A股近20家上市公司公告的涉及光伏地面電站、分布式電站開發、投資、EPC、出售的總規模便已超4吉瓦,建設期約為2013年-2015年。
同時,上游多晶硅依舊面臨著國外傾銷的難題。 2013年1月至11月我國進口多晶硅量累計達7.2萬噸,預計全年進口量達7.9萬噸。而我國的多晶硅企業卻不景氣,中國光伏產業聯盟統計顯示,截至2013年上半年,已投產多晶硅企業為43家,僅剩6家企業尚在開工生產,其余企業均已關閉生產線,即有86%企業已經停產。不少光伏企業家也紛紛指出,光伏的制造業確實出現了復蘇跡象,但依舊處于調整期。國內多晶硅著名生產企業保利協鑫表示,今年依然把主要精力放在“填平補齊”上,產能會適度增加。同時,光伏大佬英利一年多前取代無錫尚德成為全球出貨量最多的太陽能光伏企業。該公司高層認為,盡管行業已經開始回暖,但是英利在2014年還是會“放慢腳步”,今年基調依然以穩為主,主要任務是培育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