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美設置貿易壁壘 國內企業另尋出路
由于國內市場對光伏產品的需求較小,我國光伏產業嚴重依賴國際市場。自2008年全球經濟危機開始,歐美光伏市場的需求急劇下降,產品價格暴跌,因此,產品主要依靠出口的光伏企業陷入發展困境。自2011年開始,美國、歐盟又相繼對我國光伏企業提出“雙反”調查,我國光伏產業的發展一度陷入困境。
“光伏產業一直是中國新能源的優勢產業,中國的光伏產品憑借高性價比,在歐盟、美國市場的份額越來越大,這也直接導致歐盟、美國光伏企業的市場份額銳減。”宋登元介紹,隨著全球金融危機與歐洲債務危機的影響,部分光伏企業倒閉、工人失業,當地政府則將光伏企業的發展困境歸咎于中國光伏產品的出口量過大。
為應對國外的貿易壁壘,宋登元建議,國內光伏企業在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的同時,還應該增強吸收國外先進技術后的再創新能力,特別是低成本、高效率的太陽能電池和組件的研發和生產能力,保持光伏產品的高性價比優勢,以自主知識產權贏得市場競爭的主動權。
而任浩寧則建議,國內光伏企業應該擴大內需以應對貿易壁壘。“中國光伏產業的產能嚴重過剩,在今年前三季度,國內光伏產業的產能過剩率在40%至45%之間。”任浩寧表示,中國的光伏產品還未走進人們的實際生活,光伏企業應該采取“以毒攻毒”的方式,通過大規模建設光伏電站,不斷擴大內需,以此解決光伏產業的產能過剩問題。
然而,也有業內人士表示擔憂,“由于受并網效率低下,光伏電站發電不穩定性等多重因素影響,大規模建設光伏電站也可能造成新的‘過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