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那么如果反傾銷最終認定成立,對歐盟本身將有何影響?
梅新育:對于歐盟本身而言,可以直說,它的太陽能產業基本上沒什么前途了。企業及其高管的核心競爭力都放在打官司上面了,還能有什么效率?
在中歐雙方此前達成價格承諾時我就說過,歐盟光伏產業的病根,在于低效率和高成本。其高成本很大一部分源于企業高管和員工的天價薪酬;許多骨干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似乎不是生產效率和質量,而是游說政府部門攫取巨額補貼以及實施貿易保護的政治能量;歐盟光伏產業有太多從業者沒有表現出對事業的追求、熱愛,而是在強大的競爭壓力下,面對巨額虧損時,仍然堅持索取天價薪酬。
要治療這樣一個病入膏肓的產業,最有效的藥品是外部競爭壓力。通過貿易保護大大減輕歐盟該行業一時的壓力,卻只能削弱其開展脫胎換骨改造的壓力和動力。
不僅如此,全球光伏產業最大的競爭對手不是海外同行,而是傳統化石能源。光伏產業主要是在新世紀以來石油天然氣等常規能源價格持續大幅度暴漲的背景下,才得以實現高速增長。由于太陽能發電在供應電力穩定性等方面與常規的火力發電站相比處于劣勢,如果不能迅速降低成本,在初級產品行情下行的大環境中,這個產業將墮入深淵。在油價難以長期高高在上的背景下,人為維持歐盟市場光伏產品高定價,結果只能使歐盟這個市場趨向萎縮,甚至是急劇萎縮。
應對
光伏產業需培育國內市場,對企業保護太過分不是好事
記者:隨著最近幾年中歐、中美之間光伏貿易摩擦的不斷升級,國內企業應如何應對?
梅新育:此前已經說得很多了,比如:國內市場培育、轉移生產能力等等。在今年3月,中國光伏產品面臨歐盟“雙反”威脅時,我就提過,中國光伏產業需要多管齊下。首要任務無疑是啟動和擴大國內市場。中國光伏產業自形成之日就是高度出口導向的,2010年之前98%的光伏組件產品出口歐美市場,2011年這一比例仍高達90%,而美歐又是我國最主要出口市場。在美歐相繼對中國光伏產業祭出“雙反”武器時,啟動內需就成為我們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