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國后的第二天,喜文華就著手制定編纂“大事記”的預案,并立下誓言:這件事豁出命也要搞成!又自定一條:不完成《大事記》,永遠沒有星期天和節假日……在熬過了4000多個日日夜夜后,1997年,這部近400萬字、有2000多張配圖的著作終于完稿。
之后,又經甘肅人民出版社6名編輯歷時3年多的悉心編校,《20世紀科技與文化大事記》于2001年底正式面世。此書出版后,立刻獲得國內外專家學者的一致贊揚和好評,還被盧嘉錫等學界泰斗譽為“世界科技文化領域的‘資治通鑒’”。
歷時七年艱難的“游說”
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國際太陽能技術促進轉讓中心是全球唯一的國際太陽能中心,是聯合國工發組織在全球設立的第10個技術促進轉讓中心,也是中國繼杭州國際小水電中心后的第二個國際組織。2005年12月1日,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代表和中國政府代表在維也納正式簽字,同意在甘肅自然能源研究所的基礎上建立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國際太陽能技術促進轉讓中心。
為了把這一中心建在蘭州,時任甘肅自然能源所所長的喜文華等人長達七年游說于各種國際組織和有關機構。該所當時搞太陽能研究、利用和推廣已有20多年,在國際上也有一定的影響。但當時好多國家都在努力爭取,其中不乏發達國家,剛開始的努力總是無功而返。
喜文華偏偏不服輸、非要把事情做成。他不厭其煩地從不同角度向有關部門和領導匯報,請相關人員到太陽能示范基地參觀和體驗,一次、兩次、三次……他盡一切努力用事實來影響和說服他們。
功夫不負有心人,2006年3月26日,“國際太陽能技術促進轉讓中心”項目終于在蘭州啟動。
2010年底,聯合國工發組織總部專家評估組專程蒞臨蘭州考察、評估國際太陽能中心,最終對各項工作給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評價。如今,國際太陽能中心通過與國內地方政府和知名企業合作,已先后在北京、常州、安陽、洛陽建立了四個太陽能光熱、光伏產業化與技術研發基地,在廣東建立一個太陽能產品、信息、技術交易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