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產業過去曾經是一些地方的支柱產業,重組肯定會涉及到利益糾葛,都希望未來能夠把稅收、就業等留在當地,這是一個利益問題。光伏產業發展應該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作用,減少政府干預,禁止地方保護。”中國能源經濟研究院研究員紅煒說。在他看來,地方保護主義已經成為阻礙光伏重組快速展開的原因。
在另一樁并購中,通威集團以8.7億元價格成功接手合肥賽維。最新的來自合肥統計局的消息稱,通威接手后,合肥賽維已經恢復生產。收購全球太陽能電池片項目單體規模最大企業,填補了通威在太陽能電池片領域的空白。但不能否認的是,若僅以通威集團在光伏行業的永祥多晶硅企業運行情況來看,其本身負債率也不容樂觀。永祥多晶硅與大多數國內光伏企業情形類似,也是剛剛從最艱難的時刻緩過來,其也面臨不小的挑戰。
另一個無法規避的問題是,上述重組收購是彌補了部分企業的產業鏈,但是產能卻是結結實實的過剩。數據顯示,我國150多家太陽能電池組件企業年產能已超過40GW,這一量級接近全球市場需求。
“2011年全球范圍內光伏產業開始整合,而世界范圍內的整合都已經基本結束,全球產業60%的產能集中在中國。最迫切需要整合的地方現在整合的進度卻落后了,中國必須加速產業整合,否則那些不該活的企業將拖垮優秀企業,優秀的企業將沒法建立起競爭力。”紅煒說。
一個值得注意的信號是,工業和信息化部編制發布的《光伏制造行業規范條件》已經從技術研發、生產規模和環保水平等多角度提出一系列量化數字,作為引導未來光伏行業良性發展的硬性指標。對于不符合準入條件的企業或項目,將受到銀行貸款、土地審批和環評等多個方面的政策嚴控。這些舉措將能夠促進光伏業的兼并重組,而更加詳細具體的《光伏行業兼并重組指導意見》預計近期也將由工業和信息化部制定出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