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期來說,對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的期望值不要太高,其發展仍面臨著各種掣肘因素。從根本上說,這涉及電力市場體制改革的問題。如果市場及利益分配機制不能及 時優化調整,能源交易不能完全放開,分布式發電很難大規模做起來。從頂層設計來說,也迫切需要修改《電力法》等法律法規。在當前的體制下需要更大的改革膽 識和勇氣。
記者:對于促進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發展,您還有哪些政策建議?
曹仁賢:首先,應加快儲能政策出臺。可再生能源接入比例越來越高,必須加強調峰的能力。目前,最大的儲能是抽水蓄能電站,這些項目大多數屬于電網公司,許多資產處于大量閑置狀態。國家應盡快出臺政策,對儲能進行示范。
目前來看,儲能在技術上沒有問題,主要是經濟性的問題,這需要通過擴大規模拉低成本。可再生能源要大力發展,必須盡快解決儲能的問題。
其次,要盡快建立國內統一標準的碳排放交易體系,建立中國碳指數。歐美發達國家已經把“碳排放”改為“碳污染”,這是一個趨勢。
記者:隨著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的發展,必將拉動對逆變器等配套設備的需求。但目前而言,如何看待逆變器等光伏制造設備處于市場過剩狀況?
曹仁賢:產能過剩無非是兩個原因,一是由于社會上有大量的富余資本,二是由于地方政府縱容了產能過剩。比如,在很多地區,要想拿到項目,就必須在當地配套 建設設備工廠,致使可再生能源設備制造遍地開花。產能過剩的深層原因則是對知識產權的不尊重,克隆、山寨工廠遍地叢生。
產能過剩需要靠市場自發來調節。對于沒有造成環境壓力、沒有污染的過剩產能,政府主管部門沒必要出手干預,干預也起不了作用。我認為,有關部門制定光伏制造業的準入門檻當然會起到一定的引導作用,但要達到預期的效果確實很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