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更青睞大型地面電站
雖然國家希望推廣分布式光伏電站,但對于企業來說,他們更看重大型地面電站。
根據英利集團的規劃,到2017年完成1500萬千瓦至1700萬千瓦光伏電站裝機容量,其中1300萬千瓦至1500萬千瓦是大型地面電站,只有200萬千瓦是分布式光伏電站,分布式光伏電站的規模占比不到15%。英利集團宣傳部副部長王志新認為,大型地面電站的規模都比較大,投資收益穩定,綜合經營效率高,更容易受到企業的青睞。
保利協鑫也存在類似的情況。顧華敏坦言,雖然保利協鑫也在積極布局分布式電站建設,但還是更重視大型地面電站的建設,公司大型地面電站的規模是分布式光伏電站規模的10倍左右。分布式光伏示范區的建設難度較大,首先要找到合適的屋頂資源,之后要跟用電企業協商,還要去能源局申報材料審批,這個過程很復雜。
除了項目實施難度大,在經濟效益方面,分布式光伏電站也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例如,在江蘇,工業企業的電價在每度0.8元~1元左右,加上每度0.42元的補貼,分布式光伏電站的效益能達到每度1.2元以上,比大型地面電站的上網電價0.9~1元要高很多。但是如果用電企業不能持續穩定地生產,用不了那么多的電,分布式光伏電站發電就只能上網,每度電才0.8元左右,效益遠不如大型地面電站。
江華說,“這次,發改委公布的補貼方案都是度電補貼,這很好地解決了之前初裝補貼的種種弊端。初裝補貼是高投資高補貼、低投資低補貼,不能鼓勵技術進步,并且金太陽示范項目的初裝補貼在前期運作中產生了很多問題,例如騙補。從國外經驗看,度電補貼對產業的促進作更明顯。”
不過江華也表示,政策能夠起到多大的作用,還要看后期的執行情況,如光伏并網及電力送出是否到位。此前,一些西部的大型地面電站就曾出現無法并網、項目荒廢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