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能有可能成為光伏行業殺出的一匹黑馬,但也不排除曇花一現,所以河源面臨的壓力同光伏巨頭賽維LDK所在的新余、尚德所在的無錫十分相似,萬一費盡心思引進的龍頭企業倒下來,其產業布局基本上就宣告失敗。”前述業內人士分析稱,不過,就目前情況看,盡管漢能狀況遠未達預期,但對其下定論尚為時過早。
初嘗甜頭之后,河源試圖開足馬力乘勝追擊。無奈,光伏行業寒冬不期而至。
“漢能進駐之后,我們還談過其他項目,但由于大環境不佳等多種原因,就連簽約的項目都擱淺了。”朱小強言談之間仍遺憾不已。
在漢能于河源簽約一年后的2010年11月29日,對外宣稱首期投資60億元、年產能過百億的恒泰豪太陽能光伏項目在高新區舉行了盛大的奠基儀式。但次年上半年,光伏行業大環境迅速惡化,此前嚴重的產能過剩矛盾凸顯,投資方在慎重考慮之后,宣布河源項目緊急剎車,且再無下文。
無獨有偶。據謝偉東介紹,前幾年南玻集團也曾同河源方面商討投資事宜。但由于雙方想法不一致未能走到一起。
朱小強將上述變故歸咎為行業大環境突變,光伏行業的寒冬使河源在整個產業鏈的布局中放緩了腳步,事實上,作為龍頭的漢能也同樣未能獨善其身。
朱小強告訴記者,漢能基地首期建設基本竣工,設備于去年年中調試完畢,不巧的是,由于歐美市場的利空打擊,以海外市場為主的漢能近一年多以來只是小規模試產,截至目前產能仍未真正釋放,主要承接一些金太陽示范工程,河源基地的發展狀況元未達預期。
不過,河源并未因眼前的困境而停止光伏產業的布局和扶持,自今年以來,河源推出諸多舉措提振光伏產業。以招商引資為例,在今年初,河源東源縣按照市級部署,在硅產業園成功引進一批從事硅微粉加工、光伏玻璃生產、石英板材生產等石英砂深加工及上下游企業共60多家,合同投資總額超70億元。
然而,盡管目前面對大企業只有一家漢能、產業規模尚小、產業聚集度尚低的現實難題,河源方面稱將出臺更多政策,調動更多資源,爭取早日破解。但方興未艾的廣東光伏之都,如何在新一輪行業變遷中突圍,要做的遠不止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