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光伏產業面臨的窘境遠不止國華電站的虧損這么簡單。記者調查發現,產業鏈各環節之間的各自為戰,產業聚集效應的缺位才是問題的核心所在。
“我們跟漢能、中晶、旗濱等基本沒什么業務往來。”左力斌表示。此外,作為河源光伏產業龍頭、走非晶硅薄膜技術路線的漢能與同城的中晶、旗濱之間更是沒有交匯點。
這一說法得到主管部門的承認。“盡管我們涵蓋了光伏產業的上中下游,但產業規模還很小,產業融合還有問題。”謝偉東向記者坦言,除去前端的石英砂開采加工,河源光伏企業數量只有十余家。據其估算,今年上半年,河源光伏行業產值約為20余億元,每年石英砂開采量只有五六十萬噸,用于光伏玻璃原料的僅為十幾萬噸。“數據統計比較困難,行業集中度不高。”謝偉東稱,數字雖小,但也意味著發展空間巨大。
而作為光伏產業的后來者,國內幾個傳統的光伏重鎮的經驗與教訓值得河源借鑒。江西基本圍繞賽維LDK進行產業整合與布局,區域內其他企業基本依附于龍頭謀劃技術與市場,與之相似的是尚德所處的江蘇。另一種模式來自浙江,該省光伏產業以中游組件和電池為主,不同于前述兩地的是,其走的是產業園模式,地方政府有意識將企業聚集在各個產業園中,形成較強的融合關系。
“當時在布局光伏產業時,河源沒有找準核心企業和產業園,以前和當下,漢能所倡導的薄膜太陽能都不是市場主流,以這樣一家企業為龍頭來布局,對產業鏈的整體規劃而言難度很大。另外,河源目前為止沒有布局真正意義上的光伏產業園區,這也是個瓶頸。”任浩宇分析稱。
“既然選擇了漢能作為龍頭企業,就要圍繞它來做文章。”一不愿具名的業內人士指出,圍繞核心企業進行產業鏈整合成為河源光伏產業突圍的當務之急。事實上,河源當地政府亦看到這一軟肋帶給產業發展帶來的不利。
“我們的產業融合還有問題,比如中晶沒有用漢能的薄膜,當然這是因為兩家企業的技術路線不同,漢能的薄膜太陽能因為轉化率低的原因,市場接受還有一個過程,但我們相信企業的前瞻性,因為薄膜用途十分廣泛,還可以用作建筑材料、玻璃等。未來我們將圍繞漢能進行一些必要的產業鏈整合,從招商引資政策上入手,努力尋找一些能與漢能配套、融合的企業,在資源配置、財稅支持等方面多方位支持企業和產業發展。”謝偉東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