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熟悉國華電站的人士透露,該電站在起初的設備購買上亦遭遇“不測”。“那時候設備成本高,而且產品總是出故障,為此國華公司采用了拖欠對方費用以示‘懲罰’,后來鬧得有些不愉快。”
左力斌證實了設備高故障率的說法。他表示這是當前光伏電站普遍存在的問題,只是國華電站的問題更加突出一些。除了日常20多名員工薪水發放,電站設備維修耗去大量的資金。隨著設備保修期的結束,這筆費用還在進一步提升。上述因素若得不到改觀,國華電站要實現盈利幾乎不可能。
此外,較之日照豐富的西北地區,華南的劣勢明顯,這也成為國華電站發展的一大天然桎梏。根據左力斌測算,如果國華電站設在西北地區,年發電量能提升60%以上。但是,尷尬之處在于,在現有的發電成本和電價政策下,發電量越大,虧損越大。
盡管如此,這并沒有影響國華公司對未來前景的看好。左力斌稱,公司起初在建設光伏電站之時更看重行業的社會效益和發展趨勢。
他表示,隨著光伏全產業鏈的逐步成熟,光伏電站制造成本將進一步降低,如果電價補貼力度加大,市場空間仍然很大。對于國華電站的未來,公司表示將謹慎擴張,繼續立足河源,積極推進光伏建筑一體化,走分布式發電之路,就近并網。
不過,左力斌也有擔憂。“首先,并網還存在障礙,手續較為繁雜;其次,如果走分布式發電道路,我們面臨與電網巨頭的競爭,處于弱勢,企業要直接跟用戶打交道,電費收取也存在一定的難度。”
對此,河源經信局產業技術科科長謝偉東表示,當地有關部門不會放棄對國華電站的支持,未來將免費提供大型屋頂供其發展分布式發電。
求解缺位的產業聚集
對于國華電站的困境,任浩宇并不意外。“廣東地區光伏電站建設適合于經濟水平、產業聚集程度更高的珠三角,河源尚不具備發展大型光伏電站的條件,不可只強調全產業鏈覆蓋而盲目上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