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M研究人員還創建了一套天氣預報系統,從江河流域、土地測量、城市降雨歷史記錄和雷達反饋獲得相應數據,預測可能發生的洪水災害,并就災害對城市功能的影響作出評估,比如是否會堵塞交通、出現電力斷供等現象。
韓國松都是另一座“聰明城市”典范。它始建于2005年,位于黃海邊上,耗資350億美元。信息系統將城內一切緊密聯系在一起,以至于有人稱之為“盒子里的城市”。
在松都,傳感器無所不在。每個家庭裝有遠程顯像系統,使用者通過它召開視頻會議,接受教育、醫療及各項政府服務。思科公司是松都的傳奇制造者,它提供了所有相關網絡技術。
松都預計于2015年建成,屆時將迎來6.5萬居民和30萬務工人員。
誰說了算?
顯然,在依托計算機網絡技術的未來城市規劃中,大企業將發揮舉足輕重的作用。不少人質疑,城市的主角———市民,將在這場變革中扮演怎樣的角色?
麻省理工學院“感性城市”項目負責人卡洛斯·拉蒂預言,大企業和市民之間可能爆發一場戰爭:企業要向市民推銷他們建造的城市,而市民卻有自己的實際需要。
“真正智能且現實的城市不會像部隊行軍那樣,按指揮官的命令亦步亦趨,”拉蒂說,“他們更像一隊鳥,或一群魚,每一個個體隨著鄰居傳遞出的細微信號調整自己的行動,協調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