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這一收益率水平要兌現是有前提條件的,即:光伏電站所在地區的光照資源優越,項目并網條件便利,更為重要的是,8%-10%的內部收益率是電站穩定運行25年的全壽命周期的平均水平。然而,這些前提條件,在當前國內光伏行業現狀水平下,并不容易實現。因此,所謂的持續穩定的收益率實際上是投資方在自我“畫餅”。
中銀國際證券一位分析師對記者表示,事實上,當前眾多資本尤其是“半路出家”的制造業企業積極投身開發電站,并非想長期持有電站來獲得收益,更多的初衷,一是消化自身積壓已久的電池組件庫存,二是寄望于通過BT模式在電站建成后將電站轉讓給運營商以獲得額外收入。“對于他們來說,以最快速度獲得項目核準‘路條’,并順利實現并網,然后及時脫手套現,是最現實的考慮。”該分析師說,理論上,當年建成的電站必須在當年內實現并網并轉讓,才可算成功的交易。
根據該分析師的研究,從當前國內企業投建光伏電站的現狀來看,能成功實現并網并售出的電站項目相對集中在國外,且售出率也僅為25%,國內實現成功轉讓的電站項目更是鳳毛麟角,能數得出來的,只有航天機電和中利科技兩家。其中,中利科技于去年6月及今年8月兩次向招商新能源轉讓共計400多兆瓦的光伏電站項目。
而據Solarzoom統計的數據,2011年和2012年國內完工的光伏電站項目量共計近4000兆瓦,但實現成功售出的不足1000兆瓦,這意味著絕大多數光伏電站仍在苦等買主。
據記者了解,即便是成功實現售出的光伏電站,其轉讓之路也并非順暢。中利科技去年5月23日公告公司成功向招商新能源轉讓位于甘肅和青海兩地共計120兆瓦的電站項目,而就在同一天,公司另外宣布以4099萬元人民幣認購招商新能源9.1%的股權。彼時,招商新能源正處于港股上市的前夜。這不能不讓人猜想兩者之間可能存在交換關系。
另一家A股上市公司海潤光伏盡管制定了“十二五”建1吉瓦電站的計劃,但根據公司最新公布的2013年中報,其目前正在建設的近500兆瓦國內電站項目,除與國電合作開發的20兆瓦外,其余絕大部分項目目前還未拿到核準開工的“路條”,建成、并網、出售均無從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