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7日,以中國機電產品進出口商會為首,5家行業組織發表聯合聲明稱,中國光伏產業代表與歐委會就中國輸歐光伏產品貿易爭端達成價格承諾。這意味著中國企業將避免從8月6日起擬征收的47.6%高額關稅。
當日有多家媒體根據不同渠道的消息,披露了相關細節,即談判價格大致在0.55歐元/瓦至0.57歐元/瓦之間,該價格承諾將持續兩年,除了最低限價還包括年度配額,基本可以使中國保住在歐盟60%的市場份額。
此前的7月24日,中國商務部開始對來自韓國和美國的進口太陽能級多晶硅采取征收保證金臨時反傾銷措施,稅率由2.4%至57%不等,而針對歐盟的初裁措施被延后。
短短一個星期內,中國光伏貿易領域的“一守一攻”,讓中國光伏太陽能組件企業和太陽能多晶硅企業遭遇了冰火兩重天。
一位參與此次價格談判的人士對記者表示,媒體披露的具體細節與價格承諾內容基本相符。但依據法律,這一價格的具體數額是保密的,按照規定中歐任何一方都沒有權利公開披露,該承諾價需對歐洲的光伏產業界和中歐以外的第三國保密。
目前,歐盟光伏組件市場的平均價格在0.52歐元/瓦,而承諾的中國組件價格略高于此。
Solarzoom分析師韓啟明分析,價格承諾對中國一線廠商和二線廠商影響不同,中國企業按照統一價格出口到歐盟后,歐盟的消費者當然愿意選用品牌和質量好的一線廠商的產品,而過去依靠相對低價取得一定市場份額的二線品牌將遭遇很大壓力。
“對中國企業來說,這將是一個洗牌的過程。”英利集團宣傳部副經理王志新說。
此次價格承諾,只有參與談判的95家企業擁有配額,包括了全部一線品牌。就在價格承諾談判達成的前幾日,中國商務部宣布對美國和韓國太陽能級多晶硅“雙反”調查的初裁結果。2012年,中國原本對美、韓、歐三案合一啟動多晶硅雙反調查,此番卻在初裁階段將歐盟市場拆分出去,留待以后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