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限價的標準暫時看似可行,卻在長期削弱中國光伏產品的競爭力。因為該限價要求的執行時間為五年,但光伏產品的成本幾乎每月都在下降。“要保證在未來五年出口歐盟的光伏產品都不能低于這個價格,這意味著,歐盟很快就把中國的產品拒之門外。”上述尚德電力人士分析。
記者了解到,鑒于歐洲市場的風險和諸多的不可確定性,很多一線企業開始降低歐洲市場的銷售比重。
“我們已經開始逐漸減少歐洲的出貨量來分散風險。”瞿曉樺告訴記者,該公司2012年第四季度銷往歐盟的產品占出貨量的40%,而2013年第一季度已降到20%,預計第二季度會降到20%以下。據悉,公司重心將從歐洲轉到亞太市場。
海潤光伏CEO楊懷進則認為,無論是“47.6%”的高稅率還是“0.57歐元/瓦”的價格底線,對主要依靠歐洲市場的企業來說橫豎都是一個死。因此他建議,光伏企業應該把重點放到中國市場。“據樂觀估計,2013年我國市場的光伏安裝量就可能達到10吉瓦。”
日前,海潤光伏發公告稱,將與港股公司馬斯葛集團(0136.HK)合作興建300兆瓦太陽能電池生產設施及開發太陽能發電項目。
光伏行業協會一位人士表示,盡管目前很多企業都開始把重心轉向國內,但與歐盟之間仍存在最后一搏。“在剩下的半個月時間,中國光伏企業與歐盟的會談仍存在一定變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