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家光伏巨頭阿特斯,也在加大新興市場的銷售。今年以來它在新興市場的銷售額也已超過了歐洲市場的份額。據阿特斯一季報顯示,阿特斯組件出貨量達到了2.63億美元,其中亞洲市場占比為57.4%,歐洲則不到25%。阿特斯將業務提振歸功于對利潤豐厚的日本市場的擴張。不難發現,阿特斯也在逐步調整公司戰略,更加關注東南亞、南美、南非等新興市場。
事實上,國內各家光伏企業都在大力拓展新興市場。其中,保利協鑫欲啟動泰國市場,在泰國投資光伏項目;南京中電主要集中在保加利亞和印度市場;正泰太陽能在東南亞市場的出口量則占該公司總出口量的15%左右;而昱輝陽光則在波蘭、南非和印度都有本地化生產的工廠。
有分析指出,到2017年亞太和中亞新興市場的光伏需求將超過3吉瓦。這一地區將在未來五年里快速成長,提供大量的商業機會。天合光能亞太中東非洲區總裁孫海燕也曾預計,未來兩年亞太區域的市場總量將會呈現爆發式增長,達到現在的3倍。
同時,由于具有平價上網條件,光照充足、經濟發展情況也具備發展光伏電站的基礎,巴西、智利、南非、沙特阿拉伯等新興市場也將成為最具投資潛力的國家。
如今看來,開拓新興市場正在成為國內光伏企業爭搶的大蛋糕,也讓所有的公司前赴后繼。
封閉的現實
對于看好新興市場試圖大把淘金的中國光伏企業而言,能夠真正在不同的市場占有一席之地也并非易事。
此前,在新興市場上開拓經驗豐富的正泰太陽能,在印度就遇到了麻煩。正泰太陽能在印度建設的24兆瓦薄膜光伏電站,因為印度人將樹木信奉為神靈,不能砍伐致使其1兆瓦的工程延期并網。在正泰太陽能副總裁陸川看來,光伏發電業務實際上是一種長期固定的資產投資,所以投資風險考量就必須要放在首位。
“就施工風險而言,像土地爭議、文物保護等因素,都需要企業在項目施工前確認清楚,以免產生不必要的麻煩。”他總結道。
在保利協鑫首席運營官鄒西原看來,印度市場并非宗教帶來的障礙那么簡單。他告訴記者保利協鑫在印度暫時沒有項目。它的市場相對比較封閉,尤其是在政策方面相當的封閉。例如,在印度如果是國家投資的電站,要求有本地生產的電池組件,另外印度企業比較喜歡買便宜的產品,只要價格便宜,他才會考慮,這就會導致企業之間的惡性競爭。
同時,印度企業的付款不確定性很大,長時間要不回欠款對于企業而言將是巨大的壓力。這些都讓印度市場相對比較封閉,本國人才敢做,外國企業一般不敢做。
就日本市場而言,也有著很高的門檻。在進入日本市場之前,有著復雜的認證。其中,包括日本住宅頂部太陽能系統認證和太陽能組件認證。單就這兩項,就把很多企業排除在外了。
晶龍集團副總經理安增現表示,日本由于國土面積的原因,不能像中國內陸地區開發大規模的大型地面電站,更多的是光伏屋頂電站。“他們要求光伏電池組件,單位面積的發電效率要高,如果同樣一塊電池板國內要求發電量在270瓦,那么在日本則要達到275或者280瓦。”他說。同時,日本市場對于電池組件的衰減率也有特別的要求。組件的衰減率,一般每年不能超過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