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德國企業Solar World AG試圖在全球第一大光伏應用市場歐洲豎起“堤壩”,通過貿易戰將中國光伏企業擋在門外,不過中國光伏企業對此并不悲觀。
樂觀的原因不僅僅是中方企業認為傾銷事實不存在,更是因為最終涉案金額實在太巨大,且中歐在光伏業關系的密切程度遠超中美光伏產業。可查資料顯示,如果最終決定對產自中國的光伏產品征收反傾銷稅,則涉案金額將超過200億美元,這將是中歐史上規模最大的貿易爭端。
可查數據顯示,中國2011年共出口價值358億美元的太陽能板,其中出口至歐盟市場的比例占60%以上。歐盟是全球最大的光伏應用市場。
如果歐盟最終對中國光伏企業反傾銷立案,則考慮到歐盟并不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在判定中國是否傾銷時,需要以第三國作為參照,這將是稅率高低的關鍵。此前,美國選取泰國作為參照,便讓中國光伏企業承受了超過30%的傾銷稅率。
“有無傾銷看年報就很清楚”
早些時候,歐洲最大的太陽能板制造商Solar World AG與其他幾家公司向歐盟提起一項秘密申訴,指控中國光伏企業獲得了非法補貼并進行了傾銷,要求對中國產太陽能板征收反傾銷關稅。
此前,主導美國商務部對中國光伏電池實施“雙反”(反傾銷、反補貼)同樣是Solar World AG。美國商務部給中國光伏電池開出的“雙反”稅率高達30%以上。
在歐洲,支持Solar World AG主導的這次反傾銷訴訟的企業,包括分別來自意大利、西班牙和德國的25家光伏企業。日前,Solar World AG的總裁Milan Nitzschke在郵件中稱,“歐洲大部分的光伏企業支持訴訟,中國光伏企業是在不顧虧本地傾銷它們的產品。”
傾銷是指以低于成本價向他國銷售產品。不過,國內的光伏企業并不認同這一說法。阿特斯全球市場高級總監張含冰在接受早報記者采訪時稱,中國光伏企業沒有對歐洲進行傾銷。中國幾家光伏大企業都是在海外上市的,有無傾銷,年報非常清楚。去年阿特斯的年報雖然是虧損的,但是毛利率是正的,這是不存在傾銷的證據,“我們的毛利率過去幾年通常是維持在15%到20%之間,英利和天合光能更高一些,一般在20%到30%之間。”
張含冰稱,“我們現在銷往德國的組件售價大致在一瓦0.6歐元左右,還略微高于國內銷售產品的價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