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來看,德國“綠電制度”包含了兩個核心強制目標,一是電網無條件全額收購可再生能源電力,二是高出傳統能源的成本由電費附加承擔。另外,還規定了電力生產企業向電網提供綠色電力會獲得一定的補償。
正是這種既有強迫又有鼓勵的政策設計,讓光伏應用的推廣獲得了資金和動力,也由此帶動了上游制造業在全球范圍內的快速發展。
因此,從德國等光伏先行市場的成功經驗來看,解決好了下游應用端的資金來源,也就解決了整個產業鏈的資金流問題。
中國光伏產業之所以面臨如今的資金流枯竭窘境,除了因外需嚴重萎縮外,國內應用市場補貼制度的設計不夠科學、系統,是根本的原因。
蘇維利認為,國內補貼制度存在的最大問題,一是沒有按照《可再生能源法》的要求對光伏電力進行全額收購,二是補貼年限的不明確。
據他介紹,目前國內以上網電價獲取補貼的光伏電站項目,幾乎都采取與當地電網公司一年一簽合同的方式。“幾乎沒有人知道下一年還是不是這個電價,更沒有人知道這個電價會執行多少年。”
上網電量的不明確,更是被指責為目前光伏電價補貼制度中的最大不確定性,“今天電網高興了,你發多少電可能就收多少;明天不高興了,可能一度也不收。如此一來,我如何計算投資回報?如何跟股東和投資者交代?”蘇維利對記者抱怨道。
而目前較受業內制造企業歡迎的“金太陽示范工程”補貼制度,更是飽受詬病。北京辰源創新電力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孫建波就認為,“金太陽示范工程”實際上是在鼓勵“以次充好”和“假冒偽劣”,其補貼模式存在明顯的問題,不僅浪費了原本就很寶貴的資金資源,還涉嫌制造利益尋租空間。
多位業內人士表示,如果不能從源頭上理順目前的補貼制度,光伏這一新興產業很可能將因此錯失最好的發展良機。
源頭的壓力
經過十年的發展,德國如今已有16%的電力來自可再生能源,不僅超額完成了2000年的目標——到2010年至少有10%的電力來自可再生能源,還把2020年的目標20%提高到了30%。
資料顯示,自實施可再生能源制度至今,德國已成功避免將8000萬噸左右的二氧化碳排到大氣層中,并提供了將近30萬個就業崗位。該制度還少見地得到了德國各政治派別的一致支持。
但這一制度在近年來也引起了一些爭議,主要原因在于日漸龐大的可再生能源補貼壓力。同時,過去10年中,德國電力價格飆升了60%多。一些意見因此認為,正是可再生能源的大量應用拉高了電價。
而國內市場,面臨的卻是巨大的補貼資金缺口,乃至形成目前無錢可補的局面。
據業內專家估計,目前財政拖欠可再生能源電力的補貼已高達百億元。其中,僅欠國電龍源一家企業的電費就在50億元左右。
2012年10月,財政部明確表態將著手清理拖欠可再生能源電費,但目前也只清欠到了2011年。
2012年11月底,國家發改委、電監會公布了2010年10月-2011年4月可再生能源發電項目補貼分配方案,結清兩年前的欠賬,但2011年5月~12月的欠賬未有下文。
2012年12月19日,財政部撥付2012年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補助資金近86億元,用于補貼2012年1月1日以來列入補貼目錄內的可再生能源發電上網電量。根據分配方案,其中風力發電所占比重最高,為58.5億元,太陽能發電獲得的補助最低,僅有7.23億元。而據測算,目前僅風電所需補貼就在200億元以上,再加上太陽能、生物質能,86億元遠遠不夠,缺口巨大。
上述業內專家介紹,由于資金征收不到位、撥付不及時等原因,可再生能源補貼缺口不斷擴大,已出現了“寅吃卯糧”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