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數三:海外辦廠&海外代工
面對美國高舉的反傾銷大棒,中國光伏企業除了積極抗辯,還有另一種應對方式,那就是到海外辦廠,或者將訂單轉到海外工廠,以規避高昂關稅。因為相對于光伏巨頭們的海外布局,更多光伏企業目前根本沒有條件(資金壓力巨大)去海外布點。因此,轉移訂單就成了一個變通手段。
代表企業:英利、尚德電力、中盛光電
10月中旬,英利綠色能源披露,公司將成為拉美迄今最大光伏電站的獨家組件供應商。英利董事長兼CEO苗連生認為,憑借這個項目的示范效應和2014年巴西世界杯贊助商的身份,英利未來有望在南美市場發展更好。
而尚德也表示,得益于公司全球供應鏈和銷售渠道的強勢地位,仍可通過中國以外產能規避懲罰性關稅。
中盛光電表示,該公司在今年一季度即已將部分美國訂單交由臺灣同行幫助代工。不過,相比國內的較低的成本,海外代工的成本要高出8%-10%左右。而現在,很多光伏企業的毛利率也只有這個數。
招數四:副業救企
數年前,光伏市場的輝煌曾經創造了許多暴富神話,英利、尚德正是這些神話的締造者。在光伏的光環退去時,我們才發現,原來他們早已布局的一些副業也同樣不可小視。這些副業雖然未必有帶領光伏企業走出寒冬的力量,但多少也能為這些光伏巨頭帶來抵抗寒冬的溫暖力量,尤其是當這些副業經營的還蠻不錯的時候。
代表企業:尚德電力、英利
尚德掌門人施正榮,除了光伏事業,施正榮另外還控制了一家私募股權基金--上海尚理投資公司。另外,在文化產業上華錄百納也是尚理投資的得意之作。也許您沒有想到,我們所熟悉的《漢武大帝》、《媳婦的美好時代》、《王貴與安娜》、《雙面膠》、《紅樓夢》(新版)這些熱門電視劇竟然是尚德投資的吧。
而國內光伏巨頭英利集團很早就開始“不務正業”。除了我們熟知的地產、養殖、服裝、酒店行業,英利集團還賣起了橄欖油,做起了時髦的網購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