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時,光伏行業自身也存在很多問題:如過于追求規模效益,而不是技術效益,“我們的企業大多是在國際上采購原料、設備、應用國外的技術進行生產,然后再將成品賣到國外。我們靠的是以規模壓低成本,而不是靠科技創新來占領市場,這大大制約了光伏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省商務廳公平貿易局徐曉林副局長認為,盲目擴大產能、過度依賴歐美等發達國家市場、缺乏核心技術、僅能賺取加工費是國內光伏企業目前普遍存在的問題,而產品主要出口海外市場的現狀則使企業在市場競爭中陷入被動。目前省內大部分企業同質化產品較多,缺乏競爭力,而一些有潛力技術的中小公司往往因為沒有好的項目和融資平臺,先進技術得不到應用,影響產業發展。
“雙反”事件表明,缺乏核心技術、內部市場的發展模式必將使企業陷入困境無法自拔。企業提升科技水平、提高附加值和市場轉化率,是實現我省光伏出口可持續發展的關鍵。
歐美的“雙反”調查雖對我省晶硅光伏出口形成貿易壁壘,卻給創新型光伏產業帶來了難得的市場機遇。淮南三安光電日芯光伏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葉世堂信心十足地說:“我們的企業沒有受到影響,日芯光伏的高倍聚光產品,是光伏產業第三代技術產品,其聚光光伏技術屬行業領先,因而有效規避了歐美的‘雙反’調查,目前訂單不斷。 ”
而安徽中南光電光伏組件產品取得國際專利,產品科技含量高,即使大環境不利,通過對新興市場開拓,以質取勝,在國際市場依然擁有一席之地。
“晶硅光伏產業出口雖遭歐美‘雙反’沖擊,但我省一些成長型企業仍具活力,出口持續增長。 ”徐曉林說,晶硅光伏出口企業,在積極應對“雙反”的同時,應加大研發力度,盡快實現核心技術向本土化轉移。對我省高倍聚光等產品已被用戶廣泛認可,亟待擴大產能。加快對澳大利亞、印尼、南美、墨西哥等新興市場開拓,打造我省新型光伏出口國際品牌。還可選擇海外建廠和海外貼牌等方法規避“雙反”影響,化被動為主動。
整合期漸行漸近,技術進步和成本降低將推動國內光伏市場開發
根據國務院發布的《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國家把光伏當做戰略性新興產業來定位。針對“光伏產業兩頭在外,企業抗風險能力非常脆弱。 ”業內專家指出,“戰略性新興產業”既要著眼國際市場,也要發展國內市場,而且應當盡可能市場多元化。
光伏產品由于使用成本較高,不僅需要國家政策補貼,同時也要市場能夠接受較高的產品售價。目前國內太陽能光伏發電標桿上網電價分為1.15元/度和1元/度兩個標準,相比普通電價依然高出一倍左右。即使這樣,光伏企業的收益仍然不高,一邊是光伏發電成本過高,一邊是市場無法接受較高的電價,這是限制國內光伏市場發展的瓶頸問題。
國家能源局9月12日正式發布《太陽能發電發展“十二五”規劃》,《規劃》明確提出將發展分布